伴随着中美就关税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,此次谈判通过务实磋商在关税、供应链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,但双方结构性矛盾仍存。全球智推作为从事外贸行业20年的外贸推广企业,就中美关税提出自己的见解。
一、大兴高关税的本质
1. 短期目标:填补财政缺口
短期目标是为填补财政缺口。2025年美国联邦债务突破40万亿美元,特朗普政府将关税税率从10%飙升至145%,可直接贡献800到1200亿美元的年收入。
2.供应链重构胁迫手段
美方通过对华加征54%综合税(含既有税率),实际是通过成本的上升,迫使跨国企业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、越南等地。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部分产能已迁至墨西。
3.技术遏制配套措施
关税战与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、实体清单形成组合拳,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设备,延缓AI、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发展
二、谈判结果对本质的再验证
1.非对称关税回调暴露战略误判
美方将综合税率从145%骤降至30%,中方保留半导体等战略领域45%高关税。这种差异体现美国对“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性”的妥协:2025年一季度中国仍占美进口电子元件总量的73%,光伏组件91%。
2.制造业回流数据证伪政治叙事
尽管特朗普宣称“创造百万制造业岗位”,但2025年美国制造业GDP占比仅从10%微升至11%,新增岗位集中在得州、亚利桑那州的高技术产业,占比约67%,低端制造业外流趋势未改。
3.盟友体系松动加速战略失效
日本转向参与中国主导的RCEP半导体标准制定;
欧盟重启《中欧投资协定》谈判,德国巴斯夫对华投资扩大30%;
韩国三星放弃德州200亿美元芯片项目,转投中国西安。
三、结构性矛盾的深层逻辑
维度 | 美国预期目标 | 实际结果 |
经济 | 削减贸易逆差 | 2024年对华逆差仍达3610亿美元 |
技术 | 延缓中国创新进程 | 长江存储市占率升至17%,鸿蒙装机破8亿台 |
政治 | 凝聚国内保守派共识 | 12个州联合起诉联邦关税政策 |
综上所述,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的本质,还是单边霸权主义的维护工具与经济规律对抗的失败尝试。从被动拆招到主动定义游戏规则,这场较量撕开了单极霸权的裂缝,让全球看见:21世纪的贸易秩序,正从关税壁垒的钢铁碰撞,转向技术、创新的无声重构。历史将证明,强硬不是目的,而是破茧时必须的张力。